首页 >> 活动集锦 >> 正文

上海大学妇女研究中心举办“彩礼与嫁妆:传统婚俗文化背后的现代爱情故事”圆桌论坛

创建时间:  2024-04-30  关健   浏览次数:   返回

4月22日下午由上海大学妇女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妇女工作委员会和上海大学社会学院联合主办的“彩礼与嫁妆:传统婚俗文化背后的现代爱情故事”圆桌论坛在上海大学社会学院308会议室举行。论坛邀请到了上海市妇女儿童发展研究中心妇女研究室主任唐文青、研究员黎洁,三联生活周刊记者肖楚舟,人民文学出版社张玉贞等参加。我校妇女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吴国琴、副主任张英姿,社会学院党委副书记张乃琴,以及来自各学院的50多名师生参加了论坛。

论坛由上海大学社会学院计迎春教授主持,文学院陈晓兰教授、法学院李立新副教授、新闻传播学院何琦隽副教授、社会学院陈蒙副教授担任领议嘉宾。

论坛伊始,上海市妇女儿童发展研究中心妇女研究室主任唐文青、校妇委常务副主任吴国琴和社会学院党委副书记张乃琴分别发表简要讲话。

本次论坛共分为三个环节,首先是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两位博士林泽宇和李璇作专题学术报告。

林泽宇博士的报告主题是《双系代际联盟:中国城市彩礼嫁妆协商背后的新型性别代际关系动态》,课题组通过对福州20个家庭的调查研究,指出彩礼和嫁妆协商是代际共同参与的过程,男女双方父母在准备彩礼和嫁妆时存在着动机差异,年轻一代在协商中仍受孝道伦理影响,优先考虑父母的感受。此外,年轻女性与父母的亲密关系推动了家庭模式向双系代际联盟的转变,这种联盟更加情感紧密和相互支持。研究为理解当代中国城市家庭中的婚姻习俗提供了新的视角。

李璇博士的报告主题是《城市中产阶级家庭嫁妆研究——性别规范、孝道伦理和代际关系的杂糅变迁》,课题组聚焦女方家庭,从父母和女儿的视角调查城市中产父母为女儿准备嫁妆的过程、价值和期待,同时关注婚后的保管、归属和使用。调查发现,在为女儿准备嫁妆的过程中,这些城市中产父母有策略地运用传统现代镶嵌杂糅的新中式文化资本包;女儿婚后对嫁妆的理解、管理和使用反映出中国家庭关系的双系化和过程的代际平衡化。

法学院李立新副教授、文学院陈晓兰教授、新闻传播学院何琦隽副教授、社会学院陈蒙副教授围绕上述报告展开精彩点评与讨论。

法学院李立新副教授从自身参与女儿彩礼和嫁妆协商过程的经验出发,对以上研究结论表示了认同,同时从法学角度对彩礼和嫁妆进行了分析。她认为彩礼是以结婚为目的的男方给予女方的一种答谢礼,嫁妆是女方对新婚夫妻未来婚姻生活的资助,民法典对夫妻离婚时彩礼返还也有相应规定。她还认为用彩礼和嫁妆去捆绑子女养老是一种“利诱”,是虚弱的代际联系,也是不理智的。她倡导不要将彩礼和嫁妆越推越高,不要将婚姻物化。

文学院陈晓兰教授认为两位报告人的研究都看到了彩礼和嫁妆的正面影响,父母过于强调彩礼和嫁妆容易失去婚姻当事人的主体性。她指出当前我国面临着的是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浓缩在一起的社会,很多影视作品表达仍然传达出错误的女性形象、保守的趋势,因此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从文学角度来说,凡是将金钱作为情感基础的,结果并不理想。正是因为有18世纪的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思想先驱敢于去要求男女平等,要求女性权利,才使得我们有了如今男女平等的实现。因此,要心怀超越现实的理想主义,才能进一步从现实中进步。

新闻传播学院何琦隽副教授从传播学的角度分享了她对彩礼和嫁妆的看法。她认为现在主流媒体中对于彩礼的讨论声量要远大于嫁妆,而主流讨论和民间讨论对于彩礼的关注点也有所差异。从彩礼和嫁妆的讨论内容来看,民间讨论更多关注的父权制中男方的得与失,较少关注女方家庭。此外,她还就自身经历对现实彩礼比较的边界问题进行了分析。

社会学院陈蒙副教授从社会学分层角度进行了分析。她认为彩礼和嫁妆的协商过程不是发生在家庭的真空中,而是存在于结构性的语境里,个体会受到嵌入到社会网络中的规范影响。除了对彩礼和嫁妆的量进行比较,她还发现彩礼和嫁妆协商过程中的“不逾矩”的面向,在规范层面,别人有的东西我们也必须也要有。她还指出彩礼和嫁妆内涵的变迁体现出家庭面临的对高度不确定风险的考量,展望未来,她提出了彩礼和嫁妆对于结婚的影响是否显著、子女不结婚、父母又该如何筹备养老等问题。最后,她表示感受到了本次分享的论文中体现的乐观主义氛围,认为社会学也应该提供不同城乡和阶层的研究以关注众生之苦。

在互动环节,在场的师生积极参与讨论。最后计迎春教授进行总结发言。她认为以上学者分别从不同学科对婚姻和彩礼的解读给研究带来很多启示,未来的研究还可以从不同城乡背景和阶层背景进行扩展,以更加清楚发现当代中国社会的多元性,我们的研究要从东亚社会中发现中国性的东西,看到未来中国的现代性。本文所研究的中产是具备引领性的群体,独生子女政策为女性教育和经济独立奠定了基础,某种程度上也加快了中国的性别平等进程,从而在本质上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

论坛在热烈的研讨中圆满结束,但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是长久而深远的。

上一条:“磁场”强大,她在上大这样“乘风”!

下一条:美院组织女教工赴顾村公园进行“花样年华”非遗手工体验活动

上海大学妇女工作委员会 电话66132733;邮箱:sdfw@department.shu.edu.cn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