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细雨润无声 创新爱心助成长
———记上海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社会学院辅导员韦淑珍
■ 姚烨琳
|
|
今年1 月,由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 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教育部高 校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承办的"2013 年上 海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落下帷 幕。我校社会学院辅导员韦淑珍荣获"2013 年上海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称号,并被推 荐入选参加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 韦淑珍现任上海大学辅导员协会常务 理事、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团委书记、学生党 支部书记,具体负责该院2010 级、2011 级、 延长学籍等将近180 名本科生的日常教育 管理工作,同时,负责该院共青团、宣传、信 息员、心理辅导员等工作。自2008 年担任辅 导员以来,她始终以热情、责任、爱心对待自 己的工作,坚持求实与创新相融贯的工作作 风,时刻关注大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五年多 来,她获得有"上海市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 导教师"、"上海大学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 教师"、"上海大学十佳辅导员"、"上海大学 优秀青年工作者"、"上海大学优秀党支部书 记"、"上海大学优秀团干部"、"上海大学第 六届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年会一等奖"、"上海 大学第八届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年会三等奖" 等多项荣誉。 责任为先,全心全意为学生 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和指导 者,强烈的责任感驱使韦淑珍将自己的时间 排得满满的,每一天的工作都离不开自己的 学生。几年来,策划了上百次的学院、年级、 班级活动的她,总是全程参与,陪伴学生,指 导学生。她视野开阔,考虑长远,在带2010 级新生时,不仅关注当下,把新生季中繁多 的工作安排得有条不紊,还着眼未来,引导 每一位学生制定他们大学四年的生涯规划。 高度的工作热情与责任感,促使她工作 中注重思考,善于发现,因势利导运用各种 新的工作载体,努力开创独特的工作形式。 作为80 后辅导员,她善于运用各种网络新 媒体,通过微博、人人、微信等平台,全方位 地与大学生沟通。作为上海大学最有影响力 的教师微博用户之一,她拥有粉丝数近2000 余人,其中,学生粉丝数近90% 。两年多来, 她发表微博6000 余篇,其中,90% 为学生工 作相关微博。她总能通过新媒体网络平台观 察学生的思想动态,第一时间帮助学生答疑 解惑。2011 年军训期间,一天下班后,她偶 然发现与上大某学生有关的网络平台危机 事件之后,及时在凌晨三个小时内紧急解决 该问题,将影响降到最低,充分保障了学生 的权益。 爱心为本,以德育人树榜样 韦淑珍有一个习惯:她办公室的座位旁 边,总放着一把空椅子。每次,有学生遇到迷 茫、烦恼之时,都会在这把椅子上对她倾诉, 得到帮助,她俨然已是大学生的"知心姐姐"。 她曾用整整四年的时间,陪伴一个学生度过 了大四的迷茫期,从本科毕业到研究生,不管 是从学习还是工作、生活中,引导她顺利完成 学业,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她,最终,该生 研究生顺利毕业,也和她一样,在高校辅导员 的工作岗位上为学生传递正能量。 她还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韦小厨"。工 作五年多来,每逢过年过节,她都会带领学 生策划学生家庭日、集体生日等聚餐活动, 让学生们在上海大学也能感受到家庭的温 暖。去年春节,当她得知新疆学生因为家庭 困难路途遥远不能回家过年,就邀学生到她 家中一起吃年夜饭。 她更是学生们的"正能量姐姐"、"妈咪 姐姐",用善良和温暖传递爱心。2012 年12 月,当她得知学生易雯诺身患尿毒症消息 后,第一时间组织学院力量成立"小易爱心 行动小组",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开创新的 网络募捐形式,在淘宝上售卖"爱心",传递 正能量。该募捐举动引起中央电视台、上海 电视台、东方卫视、重庆卫视等全国多家媒 体的广泛关注,最终,为小易募捐善款30 余 万元。在小易整个治疗过程中,她一直和小 易保持密切联系,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同学们 为小易传递信心。她还自发发动上海市慈善 中心、上海市民政局、多家媒体、其它高校开 展新形势下的网络媒体募捐研讨会,多方位 地取得资源,发动更多人关注小易,延续、拓 展爱心。在工作之余,她还带领学生们一起 献血,几年来,她义务献血四次,以自己的实 际行动带领学生们一同传递爱满人间的人 生信念。 韦淑珍不仅将对学生的爱融入工作中, 更是以德育人,用自己乐观开朗的人生哲学 影响学生,将社会学院的师生氛围打造得温 暖如家。 创新为翼,知行合一助成长 在团学工作中,作为团委书记的韦淑珍 求真务实,敢于创新,坚持师生同行、厚学力 行的育人理念,以培养放眼世界、胸怀祖国、 心系社会、志在富民的有为青年的人才培养 核心理念,让学生知行合一,得到成长。 她创品牌、创特色,带领学生成功打造 了"女生节"、"诗歌节"、"梦想银行"等极具 学院特色、富含文化底蕴的品牌活动,同时, 重点扶持学生新社团。从2010 年秋季学期 至今,为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她带领学生干 部组建了翰墨书法社、兰伽舞蹈团、震雅诗 社等全新的学生社团,并担任指导老师,这 些新成立的社团不但运作越来越成熟,还在 各类比赛中脱颖而出。其中,"震雅诗社"连 续三年在"中华诵经典诵读大赛"中荣获一 等奖,兰伽舞蹈团在上海市高校集体舞蹈大 赛中荣获银奖。 近两年,她组织近200 名学生参与各类 暑期社会实践,实践遍布祖国各地近15 个 省份。作为指导老师,她更是带领团队近30 名学生行走近15000 公里前往云南丘北县 平寨乡小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救助站等地 开展关注留守儿童和新疆流浪儿童等实践 项目。她所指导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荣获国家级、市级奖项。 在科创方面,她积极与专业导师、学生 沟通,搭建师生之间的桥梁,四年来,联系近 20 名专业教师指导"挑战杯"大学生创新项 目。作为团委负责人,她先后组织申报"挑战 杯"项目50 余项,近20 余名学生先后在全 国"挑战杯"大赛中斩获特等奖、一等奖、二 等奖、三等奖各奖项。除此之外,她还参与学 院"导师制"创新,促使"人人有导师、年级全 覆盖";加强本硕博联动,围绕打造研究型学 院推进学生工作,为学生提供学术研讨平 台,开展博士沙龙,打造学术研讨节,浓厚学 院学术研究氛围。 "陪伴和忙碌是她的关键词","她像一 位大姐姐一样,关心我,认真投入地听我说 心事","当学生有事情时,她总是最着急的 那一个"……学生们对她真诚的赞誉背后, 是她全心全意的真情付出,是她把学生当家 人对待的真心投入。问及她如何能始终对辅 导员这个岗位热情似火,她的回答:"一声 ‘姐姐’,一辈子!‘辅导员’不仅仅是一份工 作,她就是我的生活,是我愿意为之奋斗终 身的事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