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新闻 >> 正文

学生眼中的好导师——记上海市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获得者杨帮华教授

创建时间:  2021-07-02  关健   浏览次数:   返回


杨帮华,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上海大学医学院双聘教授,获得上海市浦江人才,获2019年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作为脑机工程研究中心团队带头人,以探索大脑意图中未知的科学规律,开展脑机交互核心解码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研究作为总体目标,连续长期近20年活跃在脑机接口,尤其是运动想象脑机接口领域。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基金3项,军民融合项目5项,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主持项目近20项,近三年课题经费达1500多万元。共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专利10多项,著作2部,指导博士生8名,硕士生40余名,受邀做30多次大会报告,参加和联合主办代表国内该领域最高水平的脑机接口大赛,多次获奖,具有国内领先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得到同行肯定并具有较高知名度。


1C0FF


杨教授研究的脑机接口核心技术支持企业已获得国内第一例(“脑机接口康复训练系统”)、第二例(“脑控手功能训练系统”)脑机接口相关的医疗注册证,目前已用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等50多家医院,服务近万名患者,该产品同时为企业带来上亿元的销售额和数千万的利润,经济效益。2020年4月13日被CCTV-9连续报道,2020年7月9日被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报道。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研究生导师,既是科研的领航者,也是人生的引路人。研途求知,最幸运的是学有良师,启行明智。

鲁迅在《藤野先生》中写到,“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今天,让我们一同来认识在学生眼中的杨帮华老师。


博士生谷雪林:时光飞逝,不知不觉跟杨老师读博已经过去了三年多时间,从刚进实验室时的懵懂,到转变为现在的实验室大师兄。在整个过程中杨老师对我在科研与生活中指导都很多。在全日制学生中,我跟随杨老师时间最长,也是最懂她的人。她为人谦逊、工作认真敬业。“不教一日闲过”在她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记得在2019年世界机器人大赛-BCI脑控机器人大赛,我们是联合承办方,杨老师每天都亲自带着学生忙碌比赛事宜。在北京参赛那一周,她每天都要处理工作到很晚,早上仍然六点准时等我们一起出发去大赛会场。从她身上我看到了坚韧不屈、不懈追求精神。她获得了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和上海市三八红旗手,这都是对她工作最好的认可。

博士生马骏:杨老师是一位严于律己,工作认真负责的好老师。她每天很早就来到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很多时候都要工作到很晚,尤其是周末,杨老师经常忙于项目而顾不上休息。尽管她工作十分繁忙,仍然坚持每周听取所有硕博士研究生的工作汇报,悉心指导每一位研究生,当学生在科研过程中出现问题她会第一时间指出并予以纠正,让学生少走弯路,保障学生顺利完成科研任务。

博士生周雨松:回首我在上大读博的2年时光,入校时的斗志昂扬,科研中的泪水欢笑,试验场的艰苦汗水……一幕幕闪现,犹如昨日。在上大,经受的酸甜苦辣在我的青春里铭刻下隽永的记忆,“自强不息”的校风潜移默化中已融入我的言行;也是在上大,我有幸求学于杨帮华教授门下,切身感受一位踏实严谨、儒雅睿智、谦逊平和的教授风范。

博士生张国福:杨老师知识渊博,传授知识深入浅出,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复杂的理论讲得浅显易懂,将每个点讲解的很透彻。虽然杨老师事务繁忙,但杨老师每周还是会抽出时间查看学生进度、听取学生汇报,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事无巨细,亲力亲为。记得有一次杨老师出差,不能当面听取、指导我们汇报,杨老师让我们把学习进度和问题写在PPT里发给她,我本以为杨老师太忙,没有时间检查我们的PPT;但杨老师出差回到学校后就立刻向我详细讲解了我在PPT里写的疑问。杨老师对每个学生都很关心,她会考虑学生的想法,支持学生的发展,真心替学生考虑每个阶段遇到的大事小情,学生们都说能遇到杨老师是件很幸运的事。

博士生沈东阳:初次见到杨帮华老师,利落的短发让我感觉到她是一位知性干练的科研人员。入学后的多次组会中,我更是发现杨老师对于脑机接口的研究造诣十分深厚,同学们在研究过程中遇到问题,她总能准确地指出问题所在,并提供解决思路,帮助学生突破瓶颈,提升研究水平。

博士生李永聪:杨老师是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和医学院双聘教授,上海市浦江人才。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级基金、军工项目以及企业横向课题多项。杨老师始终保持着饱满的工作热情,当我们在科研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杨老师会与学生共同探讨调整下一步的研究计划。杨老师尽最大努力为我们提供了先进的科研平台、充足的科研经费和专业的技术指导。

医学院硕士生叶佳浩:杨老师对待学术的态度和她做人的态度一样严谨,认真,负责。她对科研有着充沛的热情,科研过程中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紧跟学术前沿,并时刻督促我们努力学习。记得刚开始确定了课题的时候,我对研究内容一窍不通,十分迷茫,杨老师悉心指导,并建议我多阅读相关领域的前沿论文,先从复现文章开始,再一步步了解相关的专业名词,最终融入自己的思想。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我终于成功复现了第一篇文献的大部分成果,这期间遇到了许多问题,遇到了很多挫折,但是杨老师都鼓励我不要放弃,坚持不懈的积累会让问题迎刃而解。

医学院硕士生李蕴哲:作为上海大学医学院的首届研究生,能够成为杨老师的学生是我的荣幸,也是我的幸运。杨老师作为医学院与机自学院的双聘教授,她能够做到兼顾两个学院的学生,并尽心尽责地教育与指导我们。杨老师时刻关心着我的科研工作。有一次,我的科研进展不是很顺利,特别苦恼,压力也很大。杨老师察觉到以后,耐心倾听我的困难后,联系了另一个老师,协助我完成我的实验。同时还给我很多好的想法和科研方法,为我排忧解难。

硕士毕业生李杜:初识杨老师还是在三年前,彼时的我还是一个脑机接口小白。杨老师循循善诱地教导了我关于脑机接口的基本理论以及其应用场景,帮助我对这个全新的领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接下来的三年中,我在脑机接口这个领域中获得了学术上的进步与个人能力的提升,这一切的一切都要感谢杨老师。

硕士毕业生谢允龙:不知不觉中,成为您的学生已经快三年时间。在研究生三年时光中,您在各个方面都教会了我们很多。您对待工作极其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让我们受益匪浅。您不仅在学术科研上给我们提供帮助,在个人生活中也教会了我们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

硕士毕业生孔德闻:杨老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认为学生最重要的是要创新,要有自己的想法和兴趣,也告诫大家不要轻易放弃一些看似“没什么了不起”的小想法。同时,她也特别强调严谨求实的科研精神和不断积累的学习方法,常教导同学们要志存高远。

硕士毕业生李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转眼之间,我的三年研究生生涯已经结束了,在这段时间内我经历了许多,我很荣幸能够加入杨帮华老师研究团队,跟随大家一起完成研究生课题任务。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好老师的标准已不再是简单的传道授业,除了作为科研项目的启迪者,还要是学生人生道路的灯塔,教会学生更多人生的道理。


29BC4


诚如斯言,始于缘分,忠于内心,成于责任,久于传承。杨帮华老师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如何做学问,而且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处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她像家人和朋友一样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及时了解并帮助解决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她会考虑学生的想法,支持学生的发展。“桃红李白浴细雨,传道授业化春风。”杨老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工作的一点一滴中践行了一个教师对立德树人事业的坚守。

上一条:上海大学期刊社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称号

下一条:理学院开展庆祝六一儿童节系列活动

上海大学妇女工作委员会 电话66132733;邮箱:sdfw@department.shu.edu.cn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