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玉兰芬芳 >> 正文

幸福“家”动力 | 上海大学特色家庭案例故事展示(2)

创建时间:  2025-03-13  关健   浏览次数: 2   返回

前言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充分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培育时代新人、弘扬优良家风的重要作用,校妇委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特色家庭案例故事征集活动,希望通过分享系列特色家庭故事案例,发挥优秀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营造家庭文明新风尚。今天让我们一同了解上海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夏小曹教授的家庭故事。


音乐家庭共筑交响事业梦

图片


夏小曹是当今活跃在世界舞台上杰出的小提琴家之一,曾在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得多个重要奖项。自2009年担任上海大学音乐学院艺术总监、副院长以来,出色完成各项教学任务,积极参与学院的学科建设,举办各类音乐会200多场,听众达5万多人次;指导的学生艺术团在全国和省市级比赛中多次获得大奖;她积极推动上海市各级各类交响乐团的建设,为上海音乐教育事业和交响乐团普及发展作出了贡献;此外她还关心关爱自闭症儿童,尝试用音乐和爱去打开自闭症孩子的心扉。她所取得的成绩都来自父亲的影响和帮助,来自于传承良好的家教家风。

她的父亲曹鹏年逾百岁,是中国著名指挥家,国家一级指挥。父亲几十年勤垦耕耘推广高雅艺术,颇多建树,为繁荣和发展音乐艺术普及和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誉为“普及交响乐的功臣”。耄耋之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表演艺术突出贡献奖”、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音乐艺术家、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等荣誉,上海巿離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奖、第五届慈善之星奖等奖项。在这个家庭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音乐的痕迹,无论是客厅的角落,还是卧室的墙壁,都挂着各类乐器、音乐会海报或父亲的指挥照片,仿佛在诉说着这个家庭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


图片


“行善播爱,立德于世”是父亲曹鹏给子女们的家训。她家门口挂着“光荣之家”的牌子,不大的4个字,浓缩着太多激情燃烧的岁月。父亲曹鹏创立了中国首个非职业交响乐团——上海城市交响乐团。他不仅担任乐团的指挥,还带领着乐团从业余水平逐步提升至准专业水准。在他的领导下,乐团成员们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逐渐提高了演奏技巧,使乐团的整体表现越来越出色。2009年,女儿夏小曹回到国内,在乐团中担任首席小提琴手。一家人各司其职,共同努力,使得上海城市交响乐团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音乐团体,他们的成功证明了非职业乐团也能达到高水平的演奏水平,为其他音乐爱好者树立了一个榜样。“我是在父亲的带动下参与这个乐团。我现在的很多理念,都是父亲教给我的。我觉得我父亲这样做是对的,我也希望这些事情能够成功,所以我要传承下去。”夏小曹老师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她对父亲最深切的敬爱、尊崇,以及身体力行的认同和追随,并坚定自己继续传承和发展中国的交响乐事业。夏小曹老师再拉独奏的时候,父亲的一个眼神她便心领神会。每当她站在舞台上,手持心爱的小提琴准备独奏时,她总能从父亲的眼神中读出深深的鼓励和支持,父亲的指挥棒轻轻落下,小提琴优美的旋律就会流淌出来。

除了在“上海城市交响乐团”的工作,父女俩还合力成立了“上海学生交响乐团”、“上海城市青少年交响乐团”等。但凡上海有水准、有名气的业余和学生交响乐团,大都是他们一手创办或训练出来的。


图片


这位99岁的指挥家依然活跃着,为普及和传播交响乐服务。曹鹏说道,“我做了一辈子普及音乐的工作,现在99岁了,除了走路有点不方便,头脑非常清楚,指挥、看谱都跟年轻时候一样,没有丝毫的退化,所以我还是每年要开音乐会,向大众普及音乐。”

秉持“行善播爱,立德于世”的初心,夏老师和父亲全身心投入公益事业。2008年,在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支持下,夏老师和父亲成立了“天使知音沙龙”, 希望通过学习音乐、演奏乐器来开启自闭症儿童的心灵,已持续十年。夏小曹说道:“我和我父亲不是想让他们(指自闭症孩子)成为音乐家,而是为了打开他们的心扉,帮助他们像普通人一样融入社会,这才是我们最大的心愿。”十年来,他们俩每周参加“天使知音”音乐沙龙,合作参与多场“爱在城市”自闭症日慈善音乐会,影响力巨大。他们是自闭症患儿音乐教育的探索者,让很多家庭开始感受到幸福和希望。不仅如此,还创办了“爱咖啡”、“爱课堂”等社会实践基地,为“星星的孩子”带去温暖和希望,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这个社会。


图片


音乐成为了他们家表达情感的方式,也让家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个家庭的成员们都明白,无论面对什么困难和挑战,只要他们团结一心,相互支持,就能够克服一切。他们相信,家庭的温暖和爱意是他们最坚实的后盾,也是他们勇往直前的动力。他们将继续用音乐的力量,继续致力于实现中国的交响事业梦。


图片

家,是生命的起点,是成长的港湾

更是心灵永不熄灭的灯塔

一篇篇家风传承,家庭建设的真情故事

或温暖如春,或坚韧如竹,或传承如歌

每一个家庭都以独特的方式

诠释了"家"的意义

它是逆境中的支撑

是平凡岁月里的微光

更是代代相传的精神密码



上一条:幸福“家”动力 | 上海大学特色家庭案例故事展示(3)

下一条:幸福“家”动力 | 上海大学特色家庭案例故事展示(1)

上海大学妇女工作委员会 电话66132733;邮箱:sdfw@department.shu.edu.cn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