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充分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培育时代新人、弘扬优良家风的重要作用,校妇委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特色家庭案例故事征集活动,希望通过分享系列特色家庭故事案例,发挥优秀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营造家庭文明新风尚。今天让我们一同了解“教育之家的父女传承”——马院教授、教务部副部长顾晓英的家庭故事。
“党员初心”“百善孝为先”
——父亲教我两门必修课

我是顾晓英,是上海大学的一名思政课教师。我的父亲以“党员初心”“百善孝为先”,教我必修课,给了我几十年心无旁骛地投入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家庭支持和温暖依靠。
父亲出生于1940年,2024年7月18日离开了我们。父亲属龙,老家在浙江嘉善天凝洪溪三发村,当地人亲切叫他“龙叔”。父爱如山,在敬业爱岗和乐慨待人等方面,成为我的榜样。他见证了我从小到大,求学复读两年高考,他用小扁担挑着被褥、木头衣箱送我到上海读大学,他见证我直接考研攻硕乃至20年后在职攻读博士,他见证我从青年讲师、到副教授再到教授的职称进阶。他一直陪伴着我,熟悉从小到大我身边的玩伴同学,熟悉我的在岗同事,从原上海大学到新合并组建上海大学,从社科部到社科学院到马克思主义学院,从教务处到教务部……他乐于听闻我学业攀登和爱岗敬业的成长故事,从小到大一直在默默地支持着我。他的教诲是我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家庭教育基础。“党员初心”“百善孝为先”是他教我的两门必修课,也是我几十年来传承的重要信条。
先说“党员初心”。1959年,在县城中学读书的父亲参加了高考录取到杭州大学英语系本科,因新生体检有血吸虫病而返回县城担任民办教师。很多年后,他才转为公办教师。无论是民办教师还是公办教师,无论在县城魏塘镇的中学做老师还是主动调往西塘镇,父亲对待教师职业一直兢兢业业,刻苦钻研。1973年10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24年7月初,躺在病床上的父亲终于拿到了心心念念的“光荣在党五十年”奖章。我用影像记录了父亲开心激动抚摸奖章的画面,我也亲眼目睹了病房医护人员一旁流露出的感动神情。这一刻,有着37年党龄的我真心为父亲骄傲。我知道父亲一直为我自豪,我曾经获评1999年和2011年上海市教卫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翻看父亲的工作笔记,父亲的敬业和认真洋溢在文字记录中,无论是1980年代中期我国第一代身份证发放时借调到西塘镇镇政府工作,一片片,一条条,一件件,还是做班主任谈心谈话,做教师上课解题,担任保卫处老师全心全力服务校园治保……无论是荣休后去西塘镇镇政府“再就业”,废寝忘食写“消息”发报道,获评优秀“员工”,还是担任学校退休教师小组长,担任老年大学书画班“班长”……父亲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守党员初心,从不偷工减料,从来勤勉正直,善言善行。直到荣休后,他也一直自觉参加政治学习,常把听来的专家报告内容跟我分享交流;他特别喜爱乡土历史,常去县志办、文化局要来刊登家乡历史与今日成就的书报杂志;他还积极写作投稿,撰写的多篇文字刊发在《嘉兴日报》(嘉善版)《嘉善文化》《夕阳红》等。我也主动帮他改稿投稿……父亲的那篇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征文在“读嘉”公众号发表,获得一万多点看呢。父亲生前立下遗愿,采用生态葬,带头移风易俗,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一名老党员的贡献。父亲,您坚定的初心、无声的言行,已然成为我心中的一座丰碑。我会努力奋斗,奔跑在思政课教育教学战线最前沿,继续告慰您老人家。


再说“百善孝为先”。从我记事起,父亲就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孝顺的真谛。我从小就没见过祖父母,就连我的母亲嫁到父亲乡下的家里,也只是见到挂在老宅墙上的爷爷奶奶照片。每年清明,他都会和母亲一起去乡下爷爷奶奶落葬的土坟扫墓。他体谅我们小辈,常常说会帮我们对爷爷奶奶的思念与问候一并带上。每年冬至祭祖,他都会早早准备好锡箔,灵巧地折叠成元宝,再和母亲一起准备一桌丰盛的饭菜,用隆重而又简易的仪式给爷爷奶奶过节。几十年过去,无论家境贫寒时,还是荣休后的衣食无忧,父亲对待长辈的孝道依旧。这孝道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对爷爷奶奶生平故事的点滴回忆,体现在过节时折叠锡箔的安详心境,都让我深刻感受到孝道的力量和温暖。而今,父亲走了,我越来越理解到,父亲对长辈的孝顺,没有赶上物质供养,却是一种精神上的尊重和情感上的交流。有感于父亲的言传身教,我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尤其是节假日、周末,拨冗与父母电话沟通、微信问候,汇报日常,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慰藉。我想,孝顺是一种传承。在父亲查出肿瘤后到离世的一年半时间,我们全家争分夺秒,尽力帮助他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给予关爱和陪伴。就医、陪护……妹妹更是一步不离。只要有假期,妹夫开车陪伴二老欣赏周边美丽乡村建设,我也尽可能地去承担起家中长女应有的责任。父亲离开我们后,我怀着沉痛,用心用情整理了父亲遗物,翻看并阅读了父亲的几十个笔记本,用心阅读父亲细细密密的文字,按照获奖时间先后排序好父亲50多张奖状,花4天时间写就10000多字的纪念文章。我知道,这是对父亲的孝顺。百善孝为先,这不仅是对长辈对父母的尊敬和爱戴,更是一种家风的传承,是一份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父亲用党员初心引领我,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父亲用良善孝顺教会我,无论走到哪里,走多远,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不能忘记那些在我们成长道路上给予我们支持和帮助的人,尤其还要用一己之力乐慨助人,让自己的经验“在别人身上开花结果”。

家,是生命的起点,是成长的港湾
更是心灵永不熄灭的灯塔
一篇篇家风传承,家庭建设的真情故事
或温暖如春,或坚韧如竹,或传承如歌
每一个家庭都以独特的方式诠释了
"家"的意义
它是逆境中的支撑,是平凡岁月里的微光
更是代代相传的精神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