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玉兰芬芳 >> 正文

立足大地 不懈耕耘——记上海大学副校长李友梅教授

创建时间:  2008-09-27  李瑛霞   浏览次数:   返回

立足大地 不懈耕耘
——记上海大学副校长李友梅教授
作者:沈耀宏

人物简介:
    李友梅  上海大学副校长,社会学系教授、博导。1994年毕业于法国巴黎政治研究院社会学专业,获博士学位;1978年至1988年,先后任复旦大学助教和讲师;1995年起先后任上海大学副教授、教授、博士导师、副院长、副校长。
     2000年至今,李友梅先后获得上海和全国先进女职工标兵、教育部第二届"高校青年教师奖"、上海市十大杰出职业女性、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高校教学名师奖、上海市领军人才等荣誉。2006年底,她获得"法兰西金棕榈骑士"勋章,这是法国政府专门颁发给在文化、教育领域内做出突出贡献人士的殊荣。
    自从青年时代无意闯入社会学领域,在社会学前辈费孝通先生的直接影响下,26年来李友梅与"社会调查"结下了不解之缘。"立足大地,不懈耕耘。"这句座右铭是李友梅作为一名社会学者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也是她风雨人生的真实写照。从津门求学到负笈海外,从苏南农村的田间小道到浦东新区的大街小巷,李友梅探索真知的脚步没有停息,她始终关注着社会生活的实际,积极为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和建设社会协调机制建言献策。
     几十年的风雨锤炼,李友梅在社会学研究上取得丰硕成果。由她主持的"中国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民问题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的组织与制度变迁研究"、"社会协调机制建设问题研究"等重大课题,获得了突破性进展;她发表的《组织社会学及其决策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中心与腹地的互适机制研究》、《城市基层社区组织关系研究》、《全球化背景下人类新合作机制的生成》、《转型期社会认同的重塑》等几十篇专著和论文,在国内外社会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
                        费老引导跨进社会学领域
    "社会学是一门很有意义的社会科学,掌握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使人更深入地认识、理解和分析现实社会生活。"李友梅说,刚涉足社会学时,只是为学习而学习,真正开始对这份事业产生热爱和追求,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费孝通先生的言传身教。
     人生的转变有时只是缘于一次机遇。1973年,在当时的特殊背景下,她与本市一些优秀学生有幸作为外语人才培养对象被送入复旦大学学习,经历了"五七干校"半农半学的半军事化学习生活。1978年初,她选择了留校工作,"那时我很年轻,多学点知识是我最大的愿望"。1979年复旦大学设立分校,为了能获得读书学习的机会,她毅然向组织提出到分校工作的请求,不久,她在分校又取得了到南开大学进修社会学的名额。1981年春节刚过,结婚才十几天的李友梅便打起背包离开了新婚丈夫奔赴南开大学,从那时起,她认识了德高望重的费孝通先生,并经常得到费老的亲自指导。
    作为"文革"后重建的社会学专业的第一代学生,李友梅始终没有忘记费老的教诲:读书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要志存高远,心里要有国家和人民。1983年,李友梅顾不得出生才6个月的儿子,跟随费老在苏南地区进行了为期四年的社会学实地研究,费老的敬业精神和宽阔的胸怀始终激励着李友梅。在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生活条件非常艰苦的环境下,当时才20多岁的李友梅却更坚定了社会学能够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她的足迹随费老遍及苏南地区的村落与农户。1988年,经过费孝通先生推荐,李友梅孤身一人到法国留学,学习和掌握分析复杂社会现象的社会学方法。
    回想往事谈起费老,李友梅心里涌动着感激之情。她说:"没有费老的引导和帮助,我从事的工作不会有这样的进步。费老志在富民,为了国家的强大,他九十高龄还在‘行行重行行’地忘我工作,这种精神永远是我研究工作的动力来源。"
                      深入调研是社会学者天职
     1994年底,李友梅获得博士学位后十几天便回国返校报到,决心以自己所学报效祖国。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浦东新区成为中国经济开发开放的前沿,由于大面积征地而引发了各种矛盾和问题。上海浦东新区的领导对此高度重视,因而邀请费孝通先生来调查研究。费孝通先生希望刚回国的李友梅到实地深入调研。"研究社会变迁中的社会问题,是社会学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一次检验我在国外所学的机会。"李友梅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此项调研任务。她在金桥镇一住就是大半年,不知疲倦地走巷串户,仔细倾听被征地农民的真实想法,了解他们的真实困难。
    在《浦东新区开发开放中的农民问题》调研报告中,李友梅提出了关于建立一种新的集体努力的系列建议。该调研报告一出台,立即引起了浦东新区领导的高度重视,不少干部由衷地说,浦东开发开放正需要这样的社会学研究。"浦东的开发开放是一项长期任务,它涉及到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问题,深入社会生活并对社会问题作出有效的判断,这是社会学者的天职。"李友梅如是说。
                      为构建和谐社会出谋划策
     作为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的带头人,每一次重大课题研究都激起李友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近十几年来,李友梅尝试运用法国组织社会学决策分析的推论方法,寻找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重要社会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努力从新的视角探讨上海在向国际化、信息化和后工业社会迈进中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这些探索将形成都市社会研究的独特风格,不仅对组织社会学、转型社会学、消费与社会分层等方面的前沿理论研究产生重要作用,而且使上海大学的社会学学科有可能如同以研究都市社会著称的"芝加哥学派"那样产生重要影响,为上海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建设性的理论依据。在这些研究的同时,李友梅还引导她的团队建立了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社会结构变迁,包括人口迁移、产业结构变化、职业变迁、社会流动等方面的资料库。
     李友梅说,社会的变革和变迁,必定会带来新的社会矛盾,如果对新的社会矛盾缺乏深入调查研究和有效分析,又不能使其得到及时的缓解,这些矛盾的集聚和变化将影响我国整个改革开放的大局。基于这样的认识,李友梅积极承担国家急需研究的课题。2006年,她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新时期社会协调机制建设问题研究》,率领课题组分别在上海、宁波、深圳、苏州等地实地调查,进行了3000份样本的相关问卷调查。这个课题的阶段性成果,已经获得了有关部门较高的认可。
                         科学管理打造高效团队
    凭借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卓越的领导作风,李友梅凝聚了一支负责、高效的研究队伍。近五年来,上大社会学系先后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上海市优势学科;由她作为首席研究员的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2005年获得4项国家哲社重大招标课题,2006年承担和主持了"加强宁波外来人口管理,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浦东新区廉政建设状况测评指标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系列)"等研究课题。
     李友梅清楚地认识到,与国际高水平的科研团队相比,目前团队在科研手段上还有较大的距离。为此,李友梅提出了"结构合理、内外交流、科学管理"的团队建设目标。上大社会学系将有计划地从海内外知名大学引进一些高质量的年轻学术骨干,提升团队的整体水平;调整现有团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研究领域结构,增强团队的创新能力;进一步发挥社会学E研究院的平台作用,加强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的机制建设,使团队具有开放、整合的功能。
    "以科学的制度和机制来运作和激励团队,可以使团队保持良好的学术风气和协作精神。"李友梅说,"我们从严格而具有人文关怀的管理中尝到了许多甜头。"团队中许多成员坚持每周读书会和经常性的深度讨论会,教师之间和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沟通和了解,一些思想认识和科研成果在交流中得到了互相启发、不断提高、共同分享的效果。团队成员从内心感到,这样的效果比物质奖励更有价值。
    作为一名领军人才,李友梅在事业上成就有目共睹,然而,作为一个女人,她觉得自己对家庭亏欠太多太多。"如果没有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我的工作效率肯定会大打折扣。"李友梅说,"我不在乎自己能得多少奖,但我必须重视我的调查研究能够更贴切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实际。"
   
                             摘自《文汇报》2007年4月11日14 版

 

上一条:追寻跋涉者的脚步——访第五届“上海市巾帼创新奖”获得者吴明红

下一条:张建华获2007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称号

上海大学妇女工作委员会 电话66132733;邮箱:sdfw@department.shu.edu.cn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