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殷凤,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南开大学学士、硕士、博士,法国埃克斯-马赛三大博士后。2002年到上海大学,现为经济学院教授、院长助理。主要从事开放经济和服务经济方向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省市级科研项目多项。近五年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 余篇,独立或合作出版学术专著多部。
七年潜心研究
自 2003 年加入团队到2009年12月入选"曙光计划",殷凤对服务经济的研究已近7 年。服务经济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涉及面极广。然而,我国对西方服务经济理论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研究还比较薄弱,这已经使服务业发展政策研究形成瓶颈,致使一些对策研究处于低水平重复的状态。同时,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也迫切需要适用性强的理论加以指导。这是殷凤进入该领域的初衷。
然而,研究并非一帆风顺,更多的时候是一个思路还没成型就被实践推翻,原有的分析框架面临理论与实证困难,数据资料难以获取,先进合理的研究工具和手段匮乏,困惑、迷惘时有发生。人在碰壁被否定的时候会寻找不到方向,但这反而鼓动着殷凤继续查阅资料,与团队成员和专家学者进行深入探讨,多方探寻更加合理的研究方向与方法。她说:"正是这些挫折让我的目标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每次失败后我都会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更加细致的研究。"正是这种越挫越勇的科研态度,让她取得了今日的成绩。
殷凤向记者感慨道,研究课题是一个很艰辛的过程。从最初的关注到确立课题的主题,从开始做论文到最后的定稿,每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例如,单是论文审稿至少历时一年,经过三次审查,一旦不通过又要被退回来重新修改完善,这无疑是一个精益求精的过程,每一步都要力争做到最好。她笑着说,学生有寒暑假可以休息放松,大多数上班族有八小时以外,大学教师看似轻松,却是没有工作和休息界限的。想要做一点事情,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是必须的。此次入选"曙光计划"并不是一个终结,而是一个开始,她将继续对这个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谈起殷凤的教育事业,她说自己与其似乎有着某种缘份。当她还在攻读博士学位时,导师就曾让她代课。第一次上课的时候,她太紧张,以至于忘了自己要说的内容。然而,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段经历,进入上海大学后第一次正式给学生上课,反而一点也不紧张了。如今的她已有7 年的教学经验。她提倡营造宽松、平等、自由的教学环境,并希望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快乐学习,最终都能学有所成。她喜欢课下与同学们一起交流讨论。她认为,如果一个学生在下课之后还能与她继续讨论课堂内容,说明学生在她的课堂上学到了知识,进行了思考。课堂上,她也会和同学们交流自己的研究心得,谈谈当下的热点话题,并鼓励学生们积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主动关注时事热点。她说:"在社会生存就要学会关注社会,因为我们学习的知识最终都要应用到社会中去的。"
殷凤还是经济学院的优秀本科生导师,至今已指导两届。据了解,她定期与优秀本科生见面,有时指点他们课业上的困惑,有时就是大家在一起谈谈心聊聊天,说一些学生关心的事,比如留学、出国之类,有时也会讨论讨论当下的社会热点,谈谈其中的经济学问题。她所理解的教育从来就不是单方面的事,她一直相信:"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从中受益的不仅是学生,更有像我这样的老师。"
"将经济学这门学科做大做精"
谈话间,殷凤还说出了自己的愿望。她说,根据《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的评分,2009 年上海大学经济学在全国的排名仅为41 位。此次入选"曙光计划",殷凤希望可以借这个机会,与学院内外众多的优秀教师、学者交流合作,投入更多精力在我校经济学学科建设上,力争出一些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让上海、乃至全国更多地听到上海大学的声音。她强调说,此次入选"曙光计划"绝不只是她一个人的成绩,她得到了学校、学院诸多老师、团队伙伴方方面面的帮助与支持,是集体的智慧与关爱。入选"曙光计划"并不是什么应该拿出去炫耀的事,她认为这只是对她工作的一种肯定,告诉她这个选择是对的,她可以继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她希望能够将研究转化为成果,为经济学这门学科真正做点实事。
转自:上海大学校报电子版 2010-12-27 第641期:第02版,记者 陶媛 林晟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