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曙光"的照耀下不断前进
———访2009 年度上海市"曙光计划"入选者谢少荣教授
谢少荣,湖北省天门市人。2001年获天津大学机器人所和南开大学机器人与信息自动化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学位,2001 年至2003年在上海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研究,2005 年作为客座研究员赴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合作研究仿生视觉,2007年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
科研基础 申报保障
作为我校"机械电子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特种机器人研究室主任,谢少荣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 计划项目、上海市国际合作项目、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项目、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项目等13 项。近五年,发表论文56 篇,其中SCI、EI、ISTP 检索40多篇。出版译著、编著3 部,获授权专利9项(6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这成为了 谢少荣荣获"曙光学者"荣誉称号的坚实基础与条件。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曙光计划"的申报资助对象要求"三高",即高学历、高职称、高起点,职称一般是教授,学历基本是博士。"曙光"评分中50% 是个人背景。对申请的项目,也有一套严格的标准与要求,包括源头创新性、应用前景广阔或社会急需、是否有较好的积累与相应的支撑条件等。谢少荣所入选的"曙光计划"项目"基于类人眼仿生控制的水下游动/ 漂流目标实时跟踪",旨在通过采用具有抗振动、颠簸优势的类人眼仿生控制技术,解决浪涌、水流的干扰问题,研制仿生机械云台来锁定跟踪监控水下游动或漂流可疑目标,增强江、河、湖、港等水域的水下反恐监测监控能力。该项目已有效运用于2010年世博会期间浦江水域水下监测监控以及航道检测和安保等。
尽管申报条件、项目都符合标准,谢少荣在申报过程中还是非常谨慎。她说:"我从2009年10月就开始着手准备了,申请书一遍遍修改完善,每一次答辩之前对 PPT都要进行全面详尽地试讲准备,力争在十分钟的答辩时间内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地讲清个人情况和申请项目。随着申报过程的深入,我会把专家的建议考虑进来,使每一个评审环节都有提高。"她非常感激科技处、学院、系、学科组对自己的关心和培养。她说,历届曙光学者和相关教 授,为她提出很多的改进建议和宝贵申报经验;各学科的资深教授从更高层次提出了完善申报项目、答辩材料的 改进建议和答辩中应突出阐明内容的提醒;科研管理人员在组织申报等方面提供了有力保障。
因材施教 锐意进取
谢少荣老师科研教学两不误。在教学上,她主讲"工程控制原理"、"机械系统的驱动与控制"本科课程,每年指导3 至4 名毕业设计、5 到10名本科学术学生;共指导硕士研究生17 名、博士研究生5 名;讲授"建模与仿真"硕士生课程。荣获"优秀本科生毕业设计导师奖"、"优秀学术导师奖",并被评为2006 年上海大学优秀青年教师,2007 年被评为上海大学十佳杰出青年,机自学院2009 年十佳优秀教师。
从2002 年从事本科教学至今,也是谢老师不断改善、提炼教学方法的过程。她说,本科之前是完成知识积累的过程,研究生之后侧重的是能力培养。本科生主要是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阶段,要把基础打扎实,把专业原理讲通。秉承"以科研促进教学"的理念,针对现如今本科生动手实验不够多的情况,她在教授专业课时更多地是结合工程实例,努力让学生明白所学的专业书本知识用在哪里?怎么用?应用后的效果如何?如何改进?许多本科生在学习复杂抽象的高数、物理、控制原理等理论知识时,往往不明白学了之后怎样运用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此,尽量多举实际案例,在案例分析中将所学专业书本知识联系到实践中,既要让学生对每个章节(即细节)的知识学会掌握,也要让学生对整门课程(全局)有个清晰的纲领,便于理解各章知识间的联系与重点解决的问题。她说,学习一门课程或读一本书要有三遍:第一遍是从头到 尾系统学一遍,把教材由薄读到厚;第二遍提纲挈领,把教材由厚读到薄;第三遍融会贯通地理解,查漏补缺,将第一遍学习时还不理解的知识点,放在整个系统中,结合书中前后所学相关知识进行理解。她说,这也是自己以前读书时常用的学习方法,对此有很深的体会。对于硕士、博士研究生,她则放手让学生研究前沿的实际科研项目,培养他们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难题的独立科研能力。
一个科研团队的壮大必然会不断注入新鲜血液,面对新进的年轻老师和博士硕士,谢少荣担当着指导和传授经验的作用。她说:"曙光计划"是对前期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将来工作的推动,它将支持她更好地从事科研工作。肩负上大的重托与期盼,谢少荣对自己有了更高要求。
(转自校报2010年11月15日第634期:第02版 学生记者:陆霄捷 李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