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玉兰芬芳 >> 正文

梅花香自苦寒来——专访力学系程昌钧教授

创建时间:  2010-10-21  李瑛霞   浏览次数:   返回

梅 花 香 自 苦 寒 来

——专访"新中国60 年上海百位杰出女教师"荣誉称号获得者、力学系程昌钧教授

 

1937 3 月出生于重庆市郊的她是这个殷实家庭的第二个孩子,与文静的姐姐不同,她话多,鬼点子多。有一次,妈妈叫她去街上买煤油,她却跑到小河边玩,到天黑才想起煤油没有买,于是"急中生智",从河里装了一瓶水。 回到家里煤油灯点不着,被生气的妈妈打了一顿。通过这件事情,她知道了油和水是不一样的,水不能用来当"煤油" 点灯,并慢慢地开始想"什么事情能够做?什么事情不能够做?"而正是这个以 """"的小女孩,从嘉陵江畔的西南师大附属中学求学到中国教育首府北大燕园,执教于解放初期西北重镇的 兰州大学,再到上海大学泮池湖畔。她先后获得与教育教学、教材建设相关的各级各类优秀奖项、荣誉称号20 项。其中,省部级以上12 项;培养硕士生30 余名,博士生10 余名,并指导博士后科研人员2 名,其中多人毕业后成为知名教授、博导、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等;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0 篇,学术论文256 篇,专著、译著9 本。她走过和正走着的路,值得细细品读。

 

天将降大任 先苦其心志

 

在她9 岁时,父亲因病离世,家道由此中落。第二年春天,她和姐姐带着弟弟去江津外婆家生活,借读在当地小学。年幼的她不在乎别人的冷待,一心一意努力学习,回到外婆家还帮助做一些家务事。一个学期后,她的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可。这使她知道,一个人的路要靠自己去走,只要自己努力,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在外婆家寄居了半年后,姐弟三人回到了自己虽然破落但温馨的家。母亲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让他们继续求学。母亲的坚强和明智深深地感染了 她幼小的心灵。那个时候,姐弟3 人每天要来回步行10 多里的路程去乡里的 小学读书,弟弟年幼走不了这么长的路程,常常她要帮助弟弟背书包,甚至有时候还要背弟弟上学。生活的艰辛使她 变得坚强而勤奋,更学会了分担与助人。
  1948 9 月,她考上了西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在这里开始了人生独立生活的第一步。她晓得家里的清贫,为了节省路费,只在寒暑假才回家。除了学习,她还要处理生活上的一切大小事情,包括搭起凳子洗衣服、缝被子,而初入中学的她仅有11 岁,这些成就了她 日后独立生活的能力。中学6 年,她非常刻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高中毕业困境中的坚 韧勇敢,她如梅花一般,在严寒的考验后香飘溢远。

 

科学殿堂驰骋 北大精神悠长

 

20 世纪50 年代的中国铁路交通比较落后,为了护送考上北方地区的学生顺利入学,成都军区专门抽调汽车连10 多辆大棚卡车免费运送学生们出川。其路线是重庆- 成都- 沿川陕公路- 宝鸡- 石家庄,最后由石家庄乘火车进北京。虽然经过了一周的颠簸,路途劳顿, 但她很快投入紧张的学习生活。此时身边的同学都是中学里的拔尖学生,个个才华横溢,并且孜孜不倦,她下定决心一定要加倍努力学习。四年大学生活她从未回过一次家,甚至连八达岭也没有去过。虽然是四年寒窗苦读,但谈起北大,她眼中掩不住的自豪——这里有一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为他们上基础课、专业课,把他们带入数学、力学的科学殿堂,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和力学的美妙和乐趣;这里有一群志趣相投的同学伙伴,他们勤于思考,相互切磋,乐于讨论;这里有让他们视野大开的各式各样的演讲和报告会;这里有"爱国、进步、 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在这里,她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在这里,她收获了聪明才智和勇往直前的动力。北大是 她永远梦魂牵绕的地方。
  

不畏环境艰难 兰大梦想扬帆

北大毕业在即,为响应党和国家对 应届大学毕业生发出的"四个面向"的号召,21岁的她作为第一位力学教师来 到兰州大学。初到兰大那天,正赶上学校老师都到洮河地区参加当时闻名全国的"引洮工程",整个学校漆黑一片。她想喝水却发现没有开水,她想洗脸, 从自来水管中流出的水竟黄澄澄带着泥沙。她禁不住害怕起来,但想起老师的教诲和大学时那些充实的岁月,她坚定地鼓励自己:"好好干!不要辜负祖国的嘱托,人民的培养。"
  在兰大工作的38 年中,她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主讲10 余门课程,在这些课程教学中,她形成了自己特有的 观点、方法和体系,在此基础上总结成《弹性力学》等教材出版,有的课程选用当时国外的最新教材,后来翻译出版,如《连续统力学》。全面而坚实的基础,使她在固体力学多个领域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包括非线性弹性结构理论、方法和应用,结构的屈曲与分叉和稳定性理论,非线性弹性材料的孔( 的静动态生成与微孔增长,力学中的现代数学方法等。

 

新的征程上大 花甲灿若晚霞

 

由于丈夫的身体状况,他们决定接受医生回南方工作的建议,那时的她已近花甲。 1996 年,他们夫妻双双来到上海大学。1997 年新年伊始,学校组建 力学系的红头文件正式下达,她被任命为力学系主任。由于校区分散,力学课程的教学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教材和 大纲,如何改变这种混乱的教学局面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实验室设备陈旧老化,没有一台计算机,实验室的改造必须积极进行,棘手的问题是 经费短缺。另外,就是当时的外部环境也不利于力学系的创办,许多大学的力学系都 面临合并或撤消,惟有钱伟长校长提出要在上海大学成立力学系,并给予很高的期望,所以她接下这副重担时的压力就不难想象了。针对如何开办力学系这一首要问题,她带领力学系教师首先进行国内外专业调研,并据 此提出"力学系教育体系与课程建设内容改革的设想与 实践——上海大学面向21 世纪教育改革项目",在学校的支持下,这个教学改革项 目最终成为力学系发展的契机。
  十年过去了,上海大学 的力学系已今非昔比,教学、科研、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对外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和跨越 式的发展,上海大学力学实验中心2007 年被批准为全国力学示范中心。正如当 4 1 日在庆祝力学系成立十周年 的大会上,上海大学领导所说:"这些 成绩的取得与做了8 年首届系主任的 程老师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是分不开的,也是与她的卓越领导分不开的。"然而,她却认为:这些成绩是实践 钱伟长教育思想所取得的光辉成果,是学校对力学系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力学系全体师生艰苦创业、努力拼搏的结果,而她只不过做了她应该做的一些事情。

 

温柔了时光 惊艳了岁月

 

时钟在每个人的生命旅程中旋转 着相同的速率,不同的是,有的人脚踏实地地走着,步履坚定地追求着,与流逝的时光相伴而行,经岁月的淘洗,留下金子般的璀璨。今已古稀之年的她,在所钟爱的力学领域,在教学、科研等诸方面,都镌刻了厚重的华篇。退休以后,程老师不满足于颐养天年的清闲, 她觉得还有许多应该做得更好而没有做好的事情,也有一些想做还没有来得及做的事情,于是常常去办公室,和研究生一起讨论问题,看书、学习、查找及整理资料,她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和想 做的事情。当笔者初次在电话中就此次专访与她沟通时,她说道:"这个不写也罢,你可以去写更有代表性的人。"她这般的成就是否可称"代表性"不必细究,作为一名上大学子,我只想奉上一份由衷的敬意,敬您小小少年不惧困境傲然成才,敬您求学之路不畏艰险勤勉钻研,敬您三尺讲台执教五十载,敬您丹心一片香满人间。

             上海大学校报 第672期(2010-09-25) - 第01版:第一版

上一条:在曙光照耀下不断前进——访曙光计划入选者谢少荣

下一条:访“迎世博上海版画展”一等奖得主、美术学院孙灵老师

上海大学妇女工作委员会 电话66132733;邮箱:sdfw@department.shu.edu.cn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