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君2010 年中国美术学院博士毕业,现为美术学院副教授,先后担任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等十门课程教学,出版《我有嘉宾———西园雅集与宋代文人生活》、《飞鸟与鱼———银饰里的流年》等十余部著作,为解放日报文博版、新民晚报夜光杯、《艺术品鉴》杂志专栏作者,曾获2009年高等教育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
阳光透过树叶在校园的道 路上投下点点斑驳,记者一行两 人终于在美术学院二楼茶座见 到胡建君老师。短发、绿衣、长 裙,脸上挂着一抹温暖的微笑, 亲切和优雅消除了初次见面的 紧张感与陌生感。她招呼我们 坐下,倒茶并展示她近来的白 描作品。
与学生就像一棵大树
胡建君成长于浙江镇海。这 座江南小镇人文气息浓厚,人才 辈出。或许是家乡的文化熏陶, 胡建君身上弥漫着一种质朴的 "文人气质"。中文系毕业的她, 由于割舍不掉对于艺术的热爱, 在硕士、博士期间转攻美术,无 论对诗词散文还是白描手工,都 颇为精通。对于明清老银器收 藏,胡建君更是有着自己独到的 见解。在教学之余,她先后出版 了十多本书,也是沪上各大报刊 杂志的专栏撰稿人。平时绘画、 品茶、手工、写作,胡建君的生活 就是这样的舒缓、充实而又质 朴、随性。在这样的一个急躁的 年代,如此的慢生活沉淀着胡建 君的心性,让她成为一位温文尔 雅而又博学多识的人。
在教学上,胡建君无疑是一 位成功的教师。在学校里,她先 后开设了包括"苏轼与中国文人 画"在内的十余门课程。不仅如 此,她还是美术学院手工艺研究 方向的硕士生导师,为每一位硕 士研究生量身打造适合自己的 发展方向。面对这么多课程、这 么多学生,胡建君更多的是关注 如何让自己的课程更精彩、更具 吸引力,而不是如何去管理学 生。她说:"我与学生就像一棵大 树一样,枝枝蔓蔓,但总会在一 棵树上,虽然会旁逸斜出,但有 个主干。"胡建君用自己精彩的 课程和人格魅力把不同性格、不 同背景的学生牢牢地吸引在了 "树干上",于是这棵大树得以开 枝展叶,根深叶茂。
胡建君的课深受学生们的 喜爱,就比如"苏轼与中国文人 画",一多半的学生是因为其他 同学推荐而选这门课。上过胡建 君课的一位学生说:"胡老师的 课不仅仅是教与学,更多的是合 作与交流。在课堂上,胡老师不 仅会讲授苏轼那个时代的文人 生活,还把文人们优雅的交往方 式展现在学生们面前。她让学生 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更加深刻 地感受苏轼等文人的生活与精 神。课堂不仅趣味性高,而且内 容充实。"
让学生学会优雅生活
"除了课程本身的内容之 外,我另外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了 解和学会一种优雅的生活方 式,"胡建君说,"其实,苏东坡时 代的那些宋代文人,他们的生活 与交往方式远比我们优雅得多。 我们应该学会欣赏他们琴棋书 画兼修的素养、他们交友的态 度、他们的生活方 式,还有那种优雅的 心性。"胡建君的课, 不仅仅是知识传播 的媒介,同时也是把 美好的生活理念传 递给学生的桥梁。而 她的人格魅力更是 让很多学生在上完 课之后与她成为了 好朋友,延续师生之 情,君子之谊。
胡建君说,她从 来没有离开过校园,校园里的点 滴都能让她欢欣。本来毕业时有 机会留任出版社编辑的她,一 想到会被别人叫成"胡编",就 毅然选择了留在校园。这样子 的建君老师,随性得让人忍不 住大赞一把"好可爱"!在校园 里,学生们是来来去去的。一届 走了,自然会有新一届新鲜血 液补充进来。胡建君说,与学 生在一起,永远给自己一种年 轻的心态与生活方式。而她与 学生们亦师亦友,平时交流颇 多。无论是什么专业、什么性 格的学生,都能和她聊得特别 投机。她喜欢与学生书信往 来,也喜欢和学生在微博、微 信等平台上互动。有学生给胡 老师投递鲜花;有学生用胡老 师的生日作为邮箱密码;有的 学生还在胡老师喜欢的一只 葫芦上,用针刺出一首老师所 作的《凤凰台上忆吹箫》。胡建 君老师与学生们的故事,一点 一滴,温馨感人。
胡建君的魅力,不是那一瞬 昙花现的惊艳,而是那一抹细水 流的内敛。胡建君与美术的缘、 与学生的情,都是她身上独特魅 力所在。这份气质与魅力,不会 因年代久远而消磨,反而会像她 钟爱的老银器一样,历经岁月, 却仍然闪耀光华。 记者 陈美君 臧娜
(摘自上海大学校报第779期第二版)